网上科普有关“古琴琴制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琴琴制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琴琴制介绍
中国音乐纵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实际上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所以研究古代中国音乐史只能从一些间接的资料(如文献、乐器、雕刻、绘画等)入手。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所以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实在是一不容忽视的音乐宝库。源远流长的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1、形制
古琴属於平放弹弦类(zither)的乐器。共鸣箱由两块长约三尺六十的木板胶合而成,头宽尾略收窄,琴面为桐木而琴底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头部镶有一块称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的贯琴底以便穿琴弦,承露左面另一称岳山以的硬木用架弦。琴尾月牙形缺口处两端用红木镶嵌两片边饰称为焦尾(或称冠角),起系弦和使琴身垫平的作用,焦尾中间为龙龈。琴面镶嵌上十三个螺钿的圆点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二徽,徽位是根据琴面的.长度分成若干等分来排定的。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琴底有两个长方形的孔作为共鸣,位於琴底的中央(约于琴面的四徽与七徽间)长六寸许的为龙池,而再下十寸多(位于琴面十徵与十二徽之间)长约三寸的为凤沼,在凤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两只雁足。琴面的七条弦的头部系於绒头,绒头再系于琴轸,架在岳山上的弦直伸到龙龈,然后分别缠在琴背的两只雁足上。琴弦多用丝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渐细,一至四弦用缠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细、音最高。
2、琴的制作精神
在明清刊行的古琴专书里,其旨章、题辞或序,多将琴的发明和制作归功於神农、伏羲、舜等上古时期的先贤。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传说人物,当然不需要尽信,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看出琴乃是儒家所推许的圣贤的发明。既然是由圣贤所制,琴当然应该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琴的制作精神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可见其制作的出发点本身已代表著一种高度文化。当然,儒家之名其实是战国才出现的,琴之由上述先贤所发明乃是後来琴书追记的传说。琴制确实可考是西汉以後的事情,不过,由此可见传统读书人对琴寄予的?载道?与?言志?的厚望。 ?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汉?《白虎通》),可见琴本身的命名及其导引的目的亦不外乎儒家所重视的仁德与中正和平的思想。《乐托?魏文侯》篇说:?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就是企图以琴瑟丝弦乐器的温柔音色来联系到正直、敦厚的志义之臣。琴之所以如此命名亦因为它与禁谐音,以?琴?来隐喻禁止*邪以存正气。所以琴被认为是圣人之乐,圣人之器。明代《神奇秘谱》的序里说:?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琴还可以正国风兴道德,它应该是读书人每天生活修养的一部份,所以古人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上述乃相传造琴之旨,实乃儒家一贯以音乐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
3、琴制寓意
儒家的世界观为人为的、政治性的世界观,认为人应该善用其聪明来处理各种事物。所以,人首先应该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儒家提出仁这个观念,仁就是推己及人。中国人注重和合性,所以更重人伦,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人伦的基本是要两人和合才成伦的,重视人伦即重血统及尊卑的关系,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观念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4、音色、音域
古琴共有三种音色。一为散音,即右手弹空弦所发的声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二为按音(实音),即右手弹弦,左手同时按弦所发的声音,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三为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而右手同时弹弦时所发清越的声音,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磐。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古琴音域共四组又一个二度,计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和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5、律制
纯律将弦长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简律(三分损益律)将弦长分别以三分损(减)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伏羲古琴的制作工艺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
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凤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扩展资料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丰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
弹空弦,古琴家称之为“散音”,其声刚劲浑厚、宏亮如钟;泛音有的轻盈虚飘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19个可实用的泛音)。按音则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似歌声。而琴家称之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则如丝绕柱梁。
百度百科-中国古琴
百度百科-古琴
伏羲古琴的制作工艺如下:
1、选良材:制作古琴要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 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
2、塑造型:古琴的造型样式众多,常见的有仲尼、连珠、落霞、伏羲、蕉叶等式样,主要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选择合适的样式造型。
3、凿槽腹:琴的发音主要来自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因此,面底之间的厚薄及内部槽腹的合理处理方式就尤为重要,不同厚度的面、底会有微妙的音色变化。
4、合琴: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约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构成可以发音的共鸣箱。
5、上灰胎:古琴木胎完成后,开始髹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80、120、 200等不同目数,分别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从8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200目。
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的状态,然后继续刮第二遍,一直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数的灰胎。灰胎刮完之后要自然存放约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干燥。
6、研磨:灰胎彻底干燥后就可以打磨了,打磨的工具也与灰胎的粗细程度相符合。第一-遍灰胎粗而薄,阴干后用粗磨石稍磨,然后上第二遍漆灰,此遍用中灰稍厚,待完全阴干后再以中号磨石打磨。
第三次以后使用细的漆灰,干后用中号水砂纸研磨。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现沙刹音,则继续补平,直至平整均匀为止。最后换用细水砂纸继续均匀打磨,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
7、擦光:灰胎制作完成以后,还要制作面漆,可以使用煎糙法、合光法、退光法等方法,只要面漆在制作后达到温润柔和的效果即可。
8、定徽:古琴琴面镶嵌的十三个琴徽,其功用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识,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全弦长分段振动的道理排定的。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
9、安足: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以两个雁足作为分界线。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
这个点则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雁足的足池是提前就制作好的,最后把雁足牢固的安装进去,并调整好角度,一是固定琴弦; 二是琴平放时稳定。
10、上弦:一般先 上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准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缠绕在琴背右边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 、三、四弦,缠绕在左边雁足上。琴弦上好,一张古琴就只做完成了。
关于“古琴琴制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新梅]投稿,不代表创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uangjian-nb.com/cshi/202504-9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创健号的签约作者“新梅”!
希望本篇文章《古琴琴制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创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古琴琴制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琴琴制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琴琴制介绍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