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

网上科普有关“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网上科普有关“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空山的诗句

2. 关于空山的诗句

3. 关于空山的诗句

关于空山的诗句 1.含有空山的诗句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武侯庙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含有“空山“一词的诗句

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 刘长卿

访旧山阴县,扁舟到海涯。

故林嗟满岁,春草忆佳期。

晚景千峰乱,晴江一鸟迟。

桂香留客处,枫暗泊舟时。

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

剡溪多隐吏,君去道相思。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君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含有“空山“一词的诗句

1、空山鸣响,见惯司空。《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4、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5、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五言)

……

此外:“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等简单诗句

(祝愿楼主,越来越博闻强识、聪明优秀)

4.空山不见人这首诗的全部诗句

“空山不见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

全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空山不见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

全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关于空山的诗句 1. 含有空山的诗句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武侯庙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 诗句空山什么后

山居秋暝

(1051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分享

评价: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夜晚。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⑶清。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关于空山的诗句 1. 含有空山的诗句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武侯庙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 诗句空山什么后

山居秋暝

(1051人评价) 8.3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分享

评价: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夜晚。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⑶清。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 空山秋雨后面的诗句是什么

空山秋雨后,天气晚来秋。

1、释义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2、出处原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4. 空山不见人这首诗的全部诗句

“空山不见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

全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空山不见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

全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诗描写的是什么?

不是。潜意识是西方心理学的名称,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而佛法所说的末那识即第七识我执,需是经过修证才能认识得到。

“末那识”: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末那识 《 佛学大词典 》

解释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修行阶段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记载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入楞伽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显扬圣教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卷五本、卷五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大乘义章卷三末]

末那识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

末那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释

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称之为第七识。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地论家

(一)地论家所说︰地论家以第八识为清净无垢的真识,视为与真如同一。然必有动此真识,开展生灭万象的动力,此实即第七阿陀那识,也 所谓生灭妄缘的不觉心,即根本无明。慧远《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5c)︰‘不觉心起者是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染心是其业识, 乃至相续识。’

又,《大乘义章》卷三(末)将阿陀那译为‘无解’,以为体是无明痴闇之心,随义傍翻而列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八名。其下又分八识为事识、妄识、真识三种。而以阿陀那为其中的妄识,并解释‘妄’义云(大正44?526b)︰

‘此识会实入虚,推事无事,唯心妄见,故说为妄。又此妄心,亲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为妄。’又说第八为‘心’,第七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为意识。

唯识家

(二)唯识家所说︰唯识家分八识为三能变,而以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并致力解说。其旨趣见于《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末)、《成唯识论演秘》卷四(本)等。兹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义而言︰‘末那’是梵语,此处翻作‘意’,恒审思虑之义。论曰(大正31?19b)︰‘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意即第七识的特质在于恒审思虑。第八识虽恒时相续,但任运无分别,故非审思虑;第六识广亘三世,缘一切事理。但有间断,故非恒思虑。前五识任运无分别,且有间断,故无恒审思虑之义。然以恒审思虑之言,余识悉得除去,令之独显末那识之特质。

(2)就译语而言︰六、七两识同称意识,但《成唯识论》加以区别,其文云(大正31?19b)︰‘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谓第七识以自性思虑,故‘意’即‘识’。第六识依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之识,两者间当有差别。

(3)就此识之所依而言︰《成唯识论》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

(4)就所缘而言︰印度有四师之异说。首先,难陀以为第七识缘第八之自体分为我,缘其相应心所为我所。火辨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缘相分为我所。安慧以为缘第八之现行为我,缘种子为我所。最后,护法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非难前三师之说。文曰(大正31?22a)︰

‘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执第七、第八之见分为我,是内缘相续、极微细之执,而认执主宰之本体,故总以之为妄分别之根本。

(5)论第七识之相应︰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遍行中的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之慧;与大随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论云(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6)论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于果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7)明其起灭︰于三乘无学果、灭尽定与出世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之别。论曰(大正31?23c)︰‘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

(8)若解第七分位之行相,有三位差别︰与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与法我见相应之位,③与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为加深理解附常济乘一法师打七时关于八识的关系如下:

《唯识学》研究人的八识心田,又叫八识心王。这里只能简单扼要谈谈。人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间会产生六识。前面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传达识,也叫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八识其实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总体。

这八个识的作用怎么安排呢?有个偈子:“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生意,一个往来传消息。“这八识如同八个兄弟。有一个是痴呆的,这个最痴呆的就是第八识。它糊里糊涂,象一个大库房,好的也进坏的也进。没有好和坏之分。前面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专门收集色香味触各种信息。如同外面做生意收货的。意识就是第六识,它最灵敏。它会分别这是好的,那是坏的。人家说它最伶俐,它就是世智才聪。各种知识学得非常好。研究生毕业当教授,博士后成专家学者。但这个第六识,只不过是世智才聪,不是智慧。第七识专门来回传消息,把外面的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在外面接触收集的东西,通过第七识,送到第八识存起来,又把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往外面送,来回传消息。

每个识由哪些成份组成呢?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每个识里面有四个成份:第一个叫做自证分,第二个叫做证自证分,第三个叫做相分,第四个叫做见分。这个知识如果你们没有学过,先记住它,日后再学。今天有些人是明白的,那你就好好听。

我们的心,我们的相,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无明,这四个东西。就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八识心田中,每个识里面有这四个成份。但是第九识只有两个,自证分就是佛性,证自证分就是无明。见分就是我们的心一点灵知,灵知通过无明这一层变色镜一戴,见分变成我执。相分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

每个识里面都是这样。第八识里面有证自证分,自证分,相分,见分。第七识里面也有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第六识里面也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前五识每个识里面也都有。

这几个“分”起什么作用呢?自证分其实就是我们的灵知,我们的佛性本体。证自证分就是无始无明。因为受到证自证分的影响,我们的佛性被掩盖住了。因为有证自证分之故,就有自证分。本来这个自证分不叫自证分。就叫佛性,是精明的灵知。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把它掩盖了。

因为有无明之故,分别动摇,所以就有了相分。相分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地水火风空根识------。我们身体是少分的地水火风空根识所成。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所有这些一切的相,就是相分。相分产生之后,要分别这些相,就有见分产生。这个见分,就是第八识的见分。

那么第七识呢?它以这个八识见分为自我。认为这个时候能够分别的就是我,执著得很深,这就是我执。第七识是由我执为主。第六识执著第七识的这个见分为我,分别测度选择。第七识通过第六识指导前五识进行工作。

我们修行的人,就是要把这个八个识转为四个智,四个智慧。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它的见分对着相,是狗来现狗,猫来现猫。什么来就现什么相,它不分别。是现量不是比量。来什么东西现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现什么样子。这就是第八识大圆镜智。

第七识又叫末那识。它如果转过来,叫做平等性智。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我毕竟空,相毕竟空。毕竟空才平等,不毕竟空就不能平等。达摩祖师说:“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

这是对见分来讲的,你这个心会起心动念。你若了解,每个起心动念都是非心,非心就是毕竟空。每个起心动念都是毕竟空,那么你每个起心动念都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毕竟空。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这一切的相,都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无相,就是非相。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一切相非相,非相就不是相。不是相就是毕竟空的意思。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见一切相都是毕竟空,你就见到如来的本性。这样相也毕竟空,心也毕竟空,一切都毕竟空,这就是平等性智啊!

以平等性智的理论指导你的第六识,观察一切事情,自然是微妙的观察。就叫妙观察智。以妙观察智指导前五识去工作,那就能够成就一切事业,叫成所作智。

简单讲八个识就是这样,深入一步,给你们再仔细说说,你们认真体悟一下。

其实第八识前面还有个第九识。我们元音上师和王骧陆上师都讲过,第九识叫白净识。白净识是什么意思?就是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空空净净的,所以叫白净识。没有山河大地,没有草木丛林,没有男女老少-----什么相也没有,也没有任何知见,这个叫白净识。

藏传佛教理论讲到这个白净识。现在汉传佛教只讲到八识,不讲第九识。第九识其实就是白净识。白净识由什么组成呢?白净识只有证自证分和自证分两个部分,没有见分和相分。因为第九识的证自证分动摇分别,产生见分和相分。证自证分,自证分,相分,见分四个成份一旦形成,就有了第八识。第九识只有两个成份,证自证分和自证分。

自证分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灵知。这个灵知它毕竟空,是空明的。为什么会变成白净识呢?因为有无明之故,变成第九识白净识。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证自证分。无明,证自证分究竟是什么样子?

其实无明根本就没有,不存在。是头上安头自己加上去的。成了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

《楞严经》上讲:“觉明明觉。”这是什么意思?富楼那在这个地方提问:“无始本觉空空中,山河大地诸相怎么会形成?”佛问他:“无始冥冥初开时,觉明还是明觉?”富楼那回答:“那当然是要明觉罗,因为本觉不明,要明它才能够觉悟啰!------。”听明白了吗?富楼那这是头上安头,这就是第一念无明的产生!

我们的本觉,我们的灵知,本来就是空明灵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无始以来不知道这个佛性,它是空灵的,又空又明又灵,了了分明,空空净净。于空明灵知之中生出一个妄想:要明觉本体!佛性本来如此,我们多余生出个不知道而想知道:怎么明?怎么空?于是在这个空明上面,又安一个空,又安一个明。这就叫头上安头。

头上安头就是无明本,头上安头这第一念,就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叫根本无明。因为有这一念无明之故,之后才有见分,相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一切。都从这一念无明而生。

第一念无明之后,还有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后面八识,七识,六识。这几识见分由无明产生。生于无明更是无明。有见分便会生相分。见分相分对立,于是生分别。有分别则更加无明。见分无明就是变色镜。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就戴上了见分这个变色镜。八识见分一层变色镜,七识执著八识见分就是我,坚固难破,再戴一层变色镜。第六识又分别,执著,选择,又戴一层变色镜。隔着好几层变色镜看问题,所有的问题全失真,都错误。

佛性本来就是觉悟的。本觉嘛,本来就觉悟,本来就是灵明觉照。众生不知道,十分奇怪:哎!怎么是空明的呢?这是第一念。本来是空明的,他还来打个问号!他产生怀疑说:本性怎么是空明的呢?要有空明来照这个本性,这个本性才能空明,不以空明照本性,本性就不空明。这就是第一念无明啊!以此一念无明之故,自己在本性上加了一个空明的概念。一念无明然后又动:哎!怎么会是空的?有空之故,空的相对是有,于是生出万有。辗转相生,无穷无尽。

这个心蕴含在众生的共业之中。诸心乱动:怎么是空的?------。众生之心都这么动。因这个共业之故,心动就产生风大。所有的微尘,邻虚尘啊,风大吹动这些无量无边的微尘。风大之中,所有的微尘根据众生的业力,结成了地水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于是相分产生。

相分产生之后,就会产生知见去分别它。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个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还有漂亮的,不漂亮的,好的,坏的,高的低的------由此二元的世界产生。

讲到这大家已然明白,这不都是自己设立的障碍吗?执著这些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东西,一念无明所产生的这个梦幻世界,执著它,执著的不得了。反而让自己再去修行,再去打仗。把这些东西都要破掉。破掉之后再进如来室。你们说:是不是自己设立空城计,让自己去打仗?空城计的主人就是那个一念无明啊!

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这一切东西-----,产生整个娑婆世界的那个父母是谁呢?那个父亲就是一念无明!那个母亲就是佛性。佛性本来如如不动,因为有这个父亲,无明乱动之故,产生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我们这些人啊,也就生出来了。

现在要回归自性怎么办?第九识的证自证分就是根本无明。把这个无明破掉,白净识就只剩下自证分这个本体。自性显现,回归真如,一脚踏进如来门!

所以我们打仗首要是把罪魁祸首抓住,把它消灭。罪魁祸首一消灭,虾兵虾将全部退兵。什么枝末无明,全部缴枪。这个罪魁祸首根本无明呢,它根本就没有东西。本体本来空明,它头上安头,又加一个空明。根本无明也是毕竟空,般若一照了无踪影!

破根本无明,我们必须要修禅定!深入禅定。方有般若大慧。这样讲人们不相信。不相信怎么办?

释迦牟尼佛啊,太有智慧了!他叫大家打坐,三密加持。修一切佛心中心法。每天禅定打坐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十二个小时,十八个小时。把第七识第六识全部歇下来。长时间不起念,第八识就会空掉。第八识化空会怎么样?第八识那个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那个见分就是微细的那个心在动。当第八识啪一空的时候,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全没了!全没有的时候,还有个空相。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这个空相就是第九识的证自证分,就是根本无明!

有些人修行打坐,坐在那里,空空的很舒服,什么也没有!那个就是空见定。四禅八定。三界里面有个欲界。欲界有四定四禅天,禅天就是四禅。四空天也有四定。你能够什么也没有,空空净净的。就在四空天里。住在四空天就是住在根本无明上面。你要小心哦!

我们修行要学会从根本上修,要先把这个根本无明打破。要把虚空粉碎。虚空就是无边的空境,把这个空粉碎掉。大地平沉就是第八识歇下来,第八识一歇下来就进入空。八识相分和见分一空就进入第九识。第九识这个空空荡荡的,头上安头加上去的这个空啊,就是根本无明!所谓虚空粉碎,就是啪!把这个无明破掉。虚空粉碎的时候,本体的那个自证分,就是我们的佛性立即显现。了了分明,它没有空,也没有不空,它就是那么了了分明,空空无念,无量无边,没有边缘。

如果有个空,那还不是。我们叫本体为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无明的那个空还要破掉,这个叫破空。把空还要空掉叫空空。空空就是毕竟空,所以我们的佛性是毕竟空,我们一切万法的法性也是毕竟空。佛性毕竟空,法性毕竟空,一切都是毕竟空。见到这个你就见到佛性了。

见到佛性,第九识转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这个就是我们的法界体性智。没有干净不干净,不垢不净。也没有快乐不快乐。就是常寂光净土。

根本无明破掉以后,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你知道这一切相都是空的,这一切相都是假的,这一切相都毕竟空。知道了,确定知道的时候就不用修了,毕竟空嘛!第七识见分毕竟空。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毕竟空。前念起来就过去,后面下一念起来又过去。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了不可得,其实没有这个心,这个心毕竟空。正是:“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

六七因中转。先把七识我执破掉,破掉之后,以无我慧调配第六识妙观察,利用这个智慧去成就你前五识。做无量的功德,度无量的众生,你的福报圆满,三十二相圆满,六根非常庄严。像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一样,谁看了谁喜欢。那么庄严,多少世修来的啊!那个六根最后圆满。

然后把第八识化空,大圆镜智显现。大圆镜智显现的时候把第九识根本无明打破。再回过头来,以这个真理观照自己。消除你无量亿劫来,当众生当惯了的那个习气。因为你已经是佛了。叫你马上当佛你不习惯。身上众生习气很重。逐步用佛的真理观照你那些众生的习气,把贪嗔痴着相的习气慢慢消除,这不修,观照就行了。

这八个识跟大家讲一下,增加一个是九个识。把九个识都转过来,成五个智。第九识白净识根本没有东西,它是个空。把这个空破掉,那就是法界体性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的佛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这个时候你到哪个国家去,到哪个佛国土去,动一个念头就行。谁也锁不住你,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布满你的佛性,布满了你的灵知,无量无边,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这多好!是不是?

有人担心,我成佛了,相都没有了,这个世界还有吗?娑婆世界地球是不是就没啦?你不用怕,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和业力在这里,这个相它不会没掉。现在你可以利用佛的智慧观照你所有的境界,

再看这一切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男女老少,全都是毕竟空。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所形成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毕竟空。你的见分,就是你的心也是毕竟空。

我们元音老人说:“外不随境转,内不随念走。”为什么外不随境界转?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一切相毕竟空,见一切相心不动,它怎么会转呢?内不随念走为什么?你每起一个念头,若了这个心非心,知道每个念头都毕竟空,那你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毕竟空嘛,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毕竟空。你每个念头都毕竟空,你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明白这个心,就是见性!这叫明心见性。做功夫要时时这样做。

我们从唯识的角度这样讲一下,不知道大家听得怎么样?有些人没听过这些理论。听得不明白的,你把它记下来,再自己去参悟。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反复讲。不明白的还可以问。唯识的东西就讲到这儿。前面做了一个比喻是空城计。部队演习打仗,实际上是自己设障碍自己来进攻。你如果彻底明白了九个识,你马上发现自己设障碍全是毕竟空,直着往里面走,直达如来门,真是打都不用打的!

释迦佛讲法非常有智慧。直接讲不太容易理解,他拿比喻给大家讲,这是《楞严经》上的比喻。比喻易于领会。

他说佛性就相当于空气里面的湿性。空气当中有湿性,湿性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存在。万物呈现出的许多相里面也有湿性。例如土地里有湿性,墙里有湿性,空气里有湿性水里有湿性,下的雪,冰雹都有湿性。

这湿性就像那个水。水分子是两个氢一个氧组成。元素符号是:H2O。水化成湿性汽体在虚空当中,肉眼根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什么样子不知道,但是它存在。我们的佛性也是这样,它尽虚空遍法界,灵灵觉知。就像这个湿性,它尽虚空都存在。虽然你看不到摸不着。湿性通过气温,气压的变化,热的和冷的空气对流交合,就会下雨,或者下冰雹。这就是湿性显相。

冷的热的这些气流,相当于无明。气流与湿性相遇,变化出来什么东西?变化出来是雨水,冰雹,雪水。这些水啊,这些冰雹,这些雪山,相当于我们的相分。这些看得见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这是相分。湿性它变化成冰雹,雨水,霜雪。下雪堆积起来变为雪山。雪山各种各样,冰雹也各种各样,还有冰淇凌,房檐挂下来冰溜子嘛,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五花八门。

湿性变化的冰啊,雪山啊,冰雹啊,冰淇淋,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吃的棒冰,蛮好吃的。这些看得见的相,都是湿性变化出来的。如果没有湿性,怎么会有那种千变万化?

还有水,水就相当于还没有凝固了的心,你的心如果凝固了就会和冰雹一样。打坐的时候不要老是强压心不动,让这个心死死地定在那里。定个八万四千大劫,再定下去就变成土木金石。你这个心真的会变成土木金石!变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变成这样一个四大。你的心千万不可以凝固。我们元音上师讲法的时候常说:“你不要死定啊!你死定这个心就凝固了,不动了,变成土木金石!”

当湿性受到风暴的影响,在这个影响对它还没有那么严重的时候,它会变成水,还能流动。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见分。见分这个心就像水,当境界风一吹的时候,它会起波浪。波浪相当于我们的念头。念头啪起来,又息下去。一起来一息下去。就好像水起的一个波浪又一个波浪。一个波浪起来,另一个波浪息下去。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一个念头起来,一下子这个念头息下去了,另外一个念头又起来,另外一个念头又歇下去了。确实像水的波浪一样……(克期悟证心诀--灵岩28日谈〔三〕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诗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原文:

鹿柴

王维 〔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创作背景: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轾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关于“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称晨]投稿,不代表创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uangjian-nb.com/cshi/202504-745.html

(340)

文章推荐

  • 实测教程“随便跑胡子怎么开挂(真的有挂)

    网上科普有关“随便跑胡子怎么开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随便跑胡子怎么开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随便跑胡子怎么开挂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通过微信【游戏】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

    2025年03月06日
    19
  • 女孩洋气高雅的小名

    网上科普有关“女孩洋气高雅的小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女孩洋气高雅的小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女孩洋气高雅的小名如下:1、锦儿比喻色彩鲜艳华美的,给人很洋气,有气场的感觉。2、小蜻形容女孩身姿轻盈柔美,灵动洒脱。3、夙夙指女孩是

    2025年03月16日
    310
  • 去温州必买的10件东西

    网上科普有关“去温州必买的10件东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去温州必买的10件东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去温州必买的10件东西分别是:瓯绣、瓯柑、黄杨木雕、丁岙杨梅、大黄鱼及其制品、三杯香茶、乌牛早茶、细纹刻纸、雁荡山铁皮石斛、泰

    2025年03月16日
    354
  • 全国十大跆拳道品牌

    网上科普有关“全国十大跆拳道品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全国十大跆拳道品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根据查询十大牌子网显示,全国十大跆拳道品牌有:Franklin、九日山、章牌、康瑞、IFire、天拳体育、恩哲、唐迈、翼骊和Beyon

    2025年03月17日
    267
  • 暖手宝发热的原理是什么?

    网上科普有关“暖手宝发热的原理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暖手宝发热的原理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暖宝宝发热原理化学方程式是2Fe+O2?+2H2O=2Fe(OH)2。负极Fe-2e-=Fe2+、正极O2?+2H

    2025年03月18日
    371
  • 央视公认洗发水十大排名

    网上科普有关“央视公认洗发水十大排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央视公认洗发水十大排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央视公认洗发水十大排名是清扬、海飞丝、潘婷、飘柔、施华蔻、欧莱雅、吕、沙宣、多芬、力士。1、清扬清扬是法国清扬技术中心的研究结

    2025年03月24日
    195
  • 教程辅助!“途游四川麻将充钱有用吗(开挂神器怎么用)

    教程辅助!“途游四川麻将充钱有用吗网上科普有关“教程辅助!“途游四川麻将充钱有用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教程辅助!“途游四川麻将充钱有用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教程辅助!“途游四川麻将充钱有用吗这款游戏

    2025年03月16日
    8
  • 玩家必备“微乐家乡麻将挂软件”(其实是有挂)

    玩家必备“微乐家乡麻将挂软件网上科普有关“玩家必备“微乐家乡麻将挂软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玩家必备“微乐家乡麻将挂软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玩家必备“微乐家乡麻将挂软件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

    2025年03月16日
    8
  • 玩家实测“哈灵麻将+挂(如何开挂)

    玩家实测“哈灵麻将+挂网上科普有关“玩家实测“哈灵麻将+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玩家实测“哈灵麻将+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玩家实测“哈灵麻将+挂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通过微信【】很多玩家在

    2025年03月27日
    5
  • 3分钟学会“蜀渝牌乐汇开挂是怎样的”果然有挂

    网上科普有关“蜀渝牌乐汇开挂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同城衡阳字牌作弊开挂的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蜀渝牌乐汇开挂是怎样的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通过微信【游戏】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

    2025年04月04日
    5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称晨
    称晨 2025年04月06日

    我是创健号的签约作者“称晨”!

  • 称晨
    称晨 2025年04月06日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 称晨
    称晨 2025年04月06日

    本站[创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称晨
    称晨 2025年04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空山的诗句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